


民间扭秧歌历史悠久,据传始于春秋时期,有迎神驱邪的意义,后来逐渐演化成一种普遍的劳动和喜庆的歌舞活动。到了清末,秧歌还发展为一种“秧歌戏”的戏曲剧种,可见秧歌在民间的普及和盛行。在陕北,每年正月初七人日一过,男女老少喜气洋洋,将锣鼓傢什抬到村头高处猛敲,招人组成秧歌队。
大红绸带腰间一扎,彩色折扇或手帕手中一拿,随便扮成不同角色,便扭摆跳跃闹起秧歌。白天秧歌队转院拜年,贺新祝祥,晚上则举行秧歌斗阵,人山人海,热闹。北方秧歌种类有陕北秧歌、东北秧歌、河北秧歌、山东胶州秧歌和鼓子秧歌等,其共同之处即多为农闲或新年时的一种游艺性化妆表演,重舞不重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