寺庙铜钟之制源自印度,然钟在该地系称犍稚,如《增一阿含经》卷二十四中说:“阿难即升讲堂,手持犍稚并作是说:我今击此如来信鼓,众者尽当普集。”此有木钟、石钟、铜钟之别,雕刻极为精美,多悬于钟台。除此之外,不同的钟代表不同的讯号,如“殿钟”,即佛殿钟。多属青铜制,以铜钟雕塑为常见,少数为铁制,一般高约150公分、直径约60公分,形式是上端成雕成龙头的钓手,下端有相对的两个莲华形撞座,称为八叶,撞座以下称草间,下缘称驹爪;以上则分池间、乳间两部分,且乳间有小突起物并列环绕,又联结撞座呈直角交叉的条带称为袈裟举,又名六道,另外,钓手旁有呈圆筒状的筒插。
明代永乐年间铸造的巨型铜钟,重量达数十顿,无论是铸造工艺还是体积重量,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。比较常见的大钟有三种类别,唐朝时期的“平直形”钟口铜钟,唐宋时期的“浅波形”钟口铜钟,以及明清时期的“喇叭形”钟口铜钟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