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教雕塑艺术的世俗化削弱了雕塑所表现的宗教性,从而增强了艺术性的表现。
为了达到教化目的,佛教雕塑贯以塑造具体的以佛、菩萨、罗汉、力士等形象来表现人间的理想生活状态,也就形成了这一时期佛教造像写实性的制作方法。如唐代敦煌石窟的菩萨造像,皆是以“胖”为美的典型女性形象。衣服、饰品等着装方面符合当时女性的身份样式。
唐代在制作处理佛教群雕人物关系时,更加注重把握不同形象性格之间的关系,将理想化的精神世界通过具象化的表现手法世俗化地表现出来。这种特点运用在宋代佛教造像方面发展出新的意趣和风貌,其主要方面体现在塑造观音菩萨的造型上,逐渐由男性形象转化成为了端庄秀丽的女性形象。
由此可见,佛教造像随着时展和社会变迁,有着各种不同的审美标准和美的理想,通过世俗化生活的影响,日趋注重表现现实人物的性格和情态,进而通过造像阐释出佛教教义中的主旨以达到感化世人、普度众生的宗教目的。佛教艺术传入中国之后,受到中国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的影响,同时也被中国传统儒、道学思想和艺术风格所影响,从而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艺术特征。
宗教儿童雕塑:宗教儿童雕塑多以佛教、伊斯兰教、道教等教会儿童为主,如宙斯雕塑、观音雕塑、圣女雕塑、如来雕塑。7、抽象雕塑:抽象雕塑是根据真人、真事拟定一个虚拟的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