寺院铜钟,集合大众时而敲击的法器。其形制有梵钟及半钟两种。梵钟又称大钟、钓钟、撞钟、洪钟、鲸钟、蒲牢、华鲸、华钟、巨钟。此类钟多悬于钟楼,作为召集大众时或早晚报时之用。自唐代以后,历代封建统治者都竞相铸造各种朝钟、佛钟、道钟、乐钟,并且越铸越大,以求达到彰显自己神权和政权的地位来巩固统治的目的。明清时期大钟的钟壁在钟口处都有外扩,呈现出所谓的“喇叭形”;铜钟的壁厚,由唐钟的均匀分布,演变为从上往下逐渐增厚,避免了早期大钟重击易裂的缺点。古代铸造的钟,除了雕铸一些图案,还有文字,或吉祥用语,或纪时记事。
多属青铜制,以铜钟雕塑为常见,少数为铁制,一般高约150公分、直径约60公分,形式是上端成雕成龙头的钓手,下端有相对的两个莲华形撞座,称为八叶,撞座以下称草间,下缘称驹爪;以上则分池间、乳间两部分,且乳间有小突起物并列环绕,又联结撞座呈直角交叉的条带称为袈裟举,又名六道,另外,钓手旁有呈圆筒状的筒插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