寺庙铜钟之制源自印度,然钟在该地系称犍稚,如《增一阿含经》卷二十四中说:“阿难即升讲堂,手持犍稚并作是说:我今击此如来信鼓,众者尽当普集。”此有木钟、石钟、铜钟之别,雕刻极为精美,多悬于钟台。除此之外,不同的钟代表不同的讯号,如“殿钟”,即佛殿钟。寺院铜钟,集合大众时而敲击的法器。其形制有梵钟及半钟两种。梵钟又称大钟、钓钟、撞钟、洪钟、鲸钟、蒲牢、华鲸、华钟、巨钟。此类钟多悬于钟楼,作为召集大众时或早晚报时之用。自唐代以后,历代封建统治者都竞相铸造各种朝钟、佛钟、道钟、乐钟,并且越铸越大,以求达到彰显自己神权和政权的地位来巩固统治的目的。
明代永乐年间铸造的巨型铜钟,重量达数十顿,无论是铸造工艺还是体积重量,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。比较常见的大钟有三种类别,唐朝时期的“平直形”钟口铜钟,唐宋时期的“浅波形”钟口铜钟,以及明清时期的“喇叭形”钟口铜钟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