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到黄包车,很多人都会联想到老舍笔下《骆驼祥子》中一段《在烈日暴雨下》关于拉黄包车一名挣钱的描述。确实,黄包车曾经是中国旧时代重要的交通工具,也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。19世纪末期,首先出现在日本。中国各地俗称不同,北京称洋车,天津称胶皮,上海称黄包车,广州称车仔。黄包车有两个胶皮车轮,圆椅状的木制车厢,上搭可折叠的车篷,有的甚至前挂车帘用以遮阳挡雨。可乘坐1~2人。车厢前伸出两根辕杆,顶端有横木相连,为挽车的把手。
东方各国普遍使用,后又逐渐传到西方各国。中国的人力车由日本传入,故称东洋车。又由于上海租界规定公共人力车必须漆成黄色,黄包车的称号就形成开来。二十世纪早期,人力车是中国城市落后的一种象征,黄包车昔流行于中国大部分城镇。
